蒙古国(Mongolia) 旅游指南
概述:
蒙古领土面积为156.65万平方公里,是亚洲中部的内陆国家,地处蒙古高原。北与俄罗斯为邻,东、南、西三面与中国有长达4670公里的边界线。西部、北部和中部多为山地,东部为丘陵和平原,有一马平川的天然牧场,南部是戈壁沙漠。山地间多溪流、湖泊,主要河流为色楞格河及其支流鄂尔浑河。境内有大小湖泊3000多个,总面积达1.5万余平方公里。属典型的大陆型气候。冬季最低气温可至-40℃,夏季最高气温达35℃。
蒙古是一个地广人稀的草原之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人。人口以喀尔喀蒙古族为主,约佔全国人口的80%,此外还有哈萨克族、杜尔伯特、巴雅特、布里亚特等15个少数民族等。过去大约40%的人口居住在乡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居民佔总人口的80%,其中生活在乌兰巴托的居民佔全国居民总数的1/4。农业人口主要由饲养牲畜的游牧民组成。语言主要为喀尔喀蒙古语。居民主要信奉喇嘛教,喇嘛教为国教。还有一些居民信奉土着黄教和伊斯兰教。
交通:
和乌兰巴托市通航的城市有北京、呼和浩特、大阪、东京、首尔、柏林、莫斯科和伊尔库次克。国际航班有MIAT (蒙古航空公司) 、Aeroflot (俄国航空公司)、Korean air(韩国航空)和Air China(中国航空公司)。在夏季, MIAT增加香港和新加坡航线; 并且日本航空公司(JAL) 和全日空(ANA)增加航班。
首都机场名称为成吉思汗机场,在乌兰巴托西南18 公里处。 蒙古航空公司MIAT的缩写是OM,中国航空公司Air China的缩写为CA。
北京和乌兰巴托之间的航班为: 星期一、三、六 北京-乌兰巴托, OM224 乌兰巴托-北京, OM223 星期二、五、日 北京(9:20)-乌兰巴托(11:20), CA901 乌兰巴托(12:20)-北京(2:20), CA902
文化:
蒙古牧民为了抵抗严寒,经常使用肥肉和高脂肪的食品来保持自己温暖和健康。如果你到了牧民家他们会热情的给你们提供上述食品,既使有些看起来引不起食欲, 但为了取乐于主人,您还是尝试一点为好。
蒙古最具有代表的传统佳肴是名叫“皓勒皓客”的烤肉,其做法非常独特,是将石头烧红后放入铝合金罐中将羊肉烤熟,只放水和盐土豆洋葱胡萝卜,味道很地道。“包得克”是另一种著名的烤肉,它是将刚刚猎杀的旱獭从颈部将内脏掏空, 然后将烧红的岩石安置入皮囊内,随后将皮囊在脖子处缝合并至入火中烧烤,待毛全部烧焦后便可食用。在牧民庆祝节日和迎接客人时会做上述两种食品。
蒙古人最喜欢喝的是咸牛奶茶, 牧民还会用他们自己独特家酿办法酿制成成为“埃勒克”的马奶酒,酒精含量大约3%,许多牧民还会将牛奶蒸馏加工成名叫“西密埃勒赫”的奶酒,酒精含量到大约12%,喝多了非常上头。
蒙古奶制品非常丰富,有牦牛、牛、绵羊、山羊和骆驼等,数量和品种非常之多,奶和酸奶、各种各样的乳酪和凝乳组成各种各样不为人所知的白色食物,因此白色被游牧人民认为是运气的颜色。虽然许多动物油脂、被发酵的牛奶和它提供了生计的咸牛奶茶不是一个普遍的节食者选择, 但它们能量和营养滋养了几个世纪的游牧人。
蒙古人认为非肉食者是不会生存的,因此在这里佛教徒也是可以吃肉的。动物的每个部份都会被使用,或吃或使用为衣物或覆盖物。夏季牧民不喜欢屠杀动物,因为在这些季节期间动物比较消瘦。
蒙古族风味美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马奶酒性愠,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肉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肉,用手抓着吃,或手持带骨肉啃肉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扒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马奶酒之类的草原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祝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这时,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将酒归还主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主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感。
最佳旅游时间
蒙古属典型的大陆型气候,早晚温差大,冬季最低气温可至-40℃,夏季最高气温达35℃。蒙古春季(五至六月)较短,一直到五月中旬方才天气转暖,树木发芽,草原变绿。夏季(七至八月)昼热夜凉,紫外线强,游沙漠地区尤为如此,阴雨天和夜晚时天气会骤然变凉。秋季(九至十月)天气变幻无常,有可能突然变冷,甚至下雪。冬季(十一至四月)天寒地冻,漫长的冬天几乎每天都在飘雪,最冷时可达摄氏零下四十度。
7月上旬蒙古国家北部的天气为最佳,并且有蒙古传统的最隆重的那达慕节日,但这个月份也是交通运输的高峰,机票和旅店需要提前预定。 6月和9月是令人比较愉快的时间,因为游客比较适量。 9月和10月最适合到戈壁沙漠地区参观而不会被烤成面包。 在10月中旬和5月中旬,你也有可能会遇到突来的暴风雪和寒流。
节日:
春节 过春节,蒙古族人民叫做“大年”。古时候,将春节称为“白节”。如今,人们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原来,蒙古族人以“白”为吉祥。据说与日常饮用洁白的奶食有关,包含着恭贺新春、吉祥如意之意。“白月”也是人们相互交往聚会的时节。节前,人们要做件好看的蒙古袍,备下羊肉和各种奶制品,加上几坛上好的美酒,然后开始“调马”。除夕,合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一些。除夕人们还纷纷地向长辈人敬“辞岁酒”,围坐吃饺子,俗称“黄馍馍”或“扁食”,耍“嘎拉卡”(下棋),还要听艺人说书,通宵不眠,沉醉在欢乐之中。初一,一大早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女,跨上早已调好的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中,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习惯上这种敬酒每敬必喝,有的还边歌边舞,串包男女利用这个机会赛马,尤其是青年男女各不相让,他们大都以“浩特”之间距离为比赛距离,开始男女追逐。
国庆节-那达慕 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取得胜利,7月10日,在库伦(今乌兰巴托)成立君主立宪政府。后定其次日定为国庆日,即7月11日。1997年6月13日,蒙古国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蒙国庆节易名为“那达慕”。 “那达慕”蒙语意为游戏或者娱乐,原指蒙古民族历史悠久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现指一种按着古老的传统方式举行的集体娱乐活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1922年起,定期在每年的7月11日举行,成为蒙古国庆活动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都来参加比赛和参观。大会第一项一般是摔跤比赛,摔跤手脚登高筒马靴,下身穿宽大的绸缎摔跤裤,上身穿“昭得格”(一种皮革制的坎肩),在脖颈上围有五彩缤纷的饰物“江戈”,仿古代骑士跨着大步,绕场一周。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先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技艺高超者可百发百中,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那达慕”大会又是农牧物资交易会。除了工业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
燃灯节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现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县蒙古族在燃灯节的—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其他热闹过的节日 新年节日 – 12月31日-1月1 日 情人节-2月14日 国际妇女节 – 3月8日 军人节-3月18日 国际儿童节- 6月1日 |